作者-> 物裡學不等於physics -> 散文這種文體 -> 峰迴路轉-> 最愛->書封
李明璁, 本書作者, 我從沒聽過他, 據說他待過輔大, 清華, 劍橋, 現在則任教於台大社會學系, 半個處女座.
書名是這本書一開始引起我興趣的地方, 名為物理學, 卻擺在劉軒那流的勵志散文, 和目前流行的吸血鬼小說旁
翻開一看, 跟動力, 速度絲毫沒有任何關聯, 裡面一篇一篇, 是作者對一件一件生活物品的觀照與省思
內容物有玻璃杯, 牛仔褲, 耳機, MSN, 迴紋針 和 無印良品...等等等
我好奇這位社會學者對這些平常物品, 能有什麼樣的聯想; 我又能透過他的想, 學到什麼?
雖然我年紀越大, 對散文的容忍度越小, 它讓我情緒無法連貫, 如果遇到不感興趣的主題, 還會看到打瞌睡
這本書有些物品, 像是鈕扣這篇, 就是讓我會想跳過的, 可是耐著性子看下去, 好像又有些許收穫
作者從鈕釦, 發想到拿破崙的敗戰, 還有十七世紀末的路易十四王袍靴子上的一萬多枚金銀紐扣
他說: "鈕釦這小東西, 既是日常穿著的構成要素, 工藝設計的凝縮對象, 也是兩性慾望的投射符號."
這樣細膩的感想, 真的不是我的風格, 但是不代表我不能感同身受
有時候邊看別人的文字編排, 邊猜想他為人的風格, 也滿好玩的
我也是從看他這些文章開始, 才對一些文鄒鄒的字彙像是"凝視, 幽微, 淡入, 庶民"有比較深的體會
我還喜歡他封面的設計, 紙感佳, 淺藍色的部分有點像廁所瓷磚的花紋
不過最讓我中意的是他沒有分開的小封條, 他的封條(就是深藍色的部分)是淺藍色的延伸和反摺
讓我覺得方便, 沒有多出來的垃圾, 卻有相似的效果
沒有那樣幽微的凝視, 身邊過多的物質, 只會是一道膚淺的佔有記號
但是過著一種沒有物慾的生活, 似乎, 人生的樂趣就會因此淡出, 文明的前進也會受到阻礙
也許, 最讓人興奮的, 是那個找尋美好事物的過程, 和我們與它真實接觸的片刻